现代技术助力典籍保存
此次展览,还同步展出了不同时期的重要典籍及人物故事。书籍的装帧形式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。如今能够看到的,就有包背装、蝴蝶装、线装、经折装等。
实际上,不论是竹木简,或是缣帛、纸张,都是十分脆弱的,能够留存至今实属不易。近年来,全省图书馆加大对古籍的整理、保护力度,微缩影印等现代技术让这些珍贵的文献典籍被更好地利用。本次展览特别展出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依照原书版式规格、纸张装帧,仿真影印的《永乐大典》。国家图书馆的系统影印,让更多人能够面对面感受这一伟大文化奇观的恢弘气势和不朽神韵。
现场展示的古代典籍。
中国古代典籍简史展在蓉开展,展示典籍的起源与流变
□本报记者吴梦琳文/图
8月14日,“浮光跃金——中国古代典籍简史展”在四川省图书馆开展。展览分为“先秦两汉时期”“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时期”“宋元时期”和“明清时期”4个板块,甄选有代表性展品60余件,展现文字的产生、典籍的萌芽,历代典籍的出版和制作,不同时期的重要典籍以及相关人物与事件,呈现我国灿烂的古代典籍史。
“惟殷先人,有典有册”
在展览现场,展出了一些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复制品,这正是典籍最初的形态。
“惟殷先人,有典有册”,早在远古时期,先民们在龟甲、兽骨上刻下文字。到了商周时期,人们开始使用竹简作为记录材料,还流行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,成为典籍的萌芽。
到了春秋战国时期,各种哲学思想和科学理论兴起,诸子百家著书立说,大量的简牍诞生,书籍正式产生并迅速发展。
据省图书馆特藏部主任杜桂英介绍,古代的简有竹简,也有木简。竹简多为合编,篇长可以任意扩展,木牍则常常是单用,“简牍书写工具,有笔墨,也有刀刻,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都是书籍最主要的形式,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”同时,在简牍盛行之时,丝织品中的缣帛也开始被作为书写材料。
随着经验和智慧的积累,西汉时期发明了造纸技艺,到了东汉,蔡伦利用树皮、麻头、破布等,经过挫、捣、抄、烘等一系列工序,制成植物纤维纸,大大降低了造纸成本,用纸书写逐渐普及。
《后汉书》中能够看到对这段历史的记载。“蔡伦改进造纸术,促成了中国书写材料的历史性变革。”杜桂英说。
从手抄到印刷的飞跃
书写,也经历了从人工手抄到印刷的飞跃。
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籍,全靠人工抄写。在隋唐五代时期,政府还专门设置了大批专业的书手,专事抄写。
随着社会的发展,人们对于书籍制作的需求增加,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应运而生。
“雕版印刷就是在一定厚度的木板上,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,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上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,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。在印刷时,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,然后把纸覆盖其上,轻轻拂拭纸背,就能在纸面上留下字迹。”杜桂英说,印刷术的诞生,让中国的书籍发展史进入新的阶段。
在展览现场,不仅展出了雕版文物,而且专门设置了雕版印刷体验。“在宋代,雕版印刷术得以广泛应用,当时的蜀地是全国三大刻书中心之一,留下了很多珍贵的蜀刻本。”杜桂英说。
随后,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,进一步提升了图书印刷的效率。此次展出的一本清光绪年间活字印刷的《全蜀登科记》,记录了当时科举及第士人的名录。